秦丝导读:徐镜人是生意人的模范,但是他的三不原则在早参君心中确实是有些落伍了。
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几件事?做成功一件就不容易了。——徐镜人
身兼数职
1966年,徐镜人退伍后在扬州创建了一个作坊式的小制药厂。当时的厂子只有六间平房、几口大缸、几台简易的设备和数名工人。没钱、没人、没技术、没设备,加上当时的大环境,制药厂步步艰辛。
据老职工回忆,当时的厂房、设备全是自己一群人动手改建,还跑到河南安阳第二制药厂学制药工艺,几经波折,“泰兴县口岸镇工农兵制药厂”总算运转了起来。
一个人当两个人甚至三个人用是制药厂的常态,即使是徐镜人也要身兼数职。当初他为了节省搬运费,独自一人把40桶原料装上了船。有时候他的爱人也会帮忙,有一次妻子不小心掉入水中,徐镜人又惊又怕。
老职员感慨:徐镜人是厂长,也是泥瓦工、建筑工、搬运工。
板蓝根起家
1981年,制药厂不得不面临关停危机,好在当时厂里的板蓝根冲剂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,扬州市副书记特意提了一句,制药厂才得以保留。
两年后,医药局局长来检查工作,徐镜人提出重新挂牌、自主经营的意愿。局长对徐镜人这个厂长印象深刻,提出几点要求:注重质量、引进人才、关心职工生活,但硬性指标是:产值要达到一千万。
1985年,车间产值达到一千六百万,还引进了一批中国药科大学的毕业生。徐镜人终于挂上了扬州市扬子江制药厂的牌子。
1988年,上海爆发严重的甲型肝炎,29万多人发病,市面上的板蓝根被一抢而空,情势十分危急。扬子江制药厂接到紧急通知:上海申请支援近400万包板蓝根。紧急时刻,扬子江制药厂没人能够休假回家,最终385万包板蓝根送往上海,徐镜人也获得“板蓝根大王”的美誉。
北上寻良药
徐镜人开药厂的意图是将中药发扬光大,他发现一些老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许多良方,但这些方子却没有推广开来。他决心走访中医界的领军人物,合作开发现代中药,以造福更多的患者。
享誉国内的“中医泰斗”董建华是徐镜人“取经”的第一人。徐镜人数次北上就为他手中治愈胃病的良方,皇天不负有心人,老人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。
1993年,扬子江药业的胃苏颗粒上市,当年年销售额以一个亿的速度上升,胃苏颗粒一项的销售额就已超过数十亿。
2017年,以代表身份出席两会的徐镜人表示,扬子江正在全力建设龙凤堂中药项目,打造全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中药智能工厂,建成后,龙凤堂将成为国内最优最强的中药生产标杆企业。
质量才是决胜关键
2008年,徐镜人决心通过欧盟GMP认证,这样的决策意味着扬子江将投入3亿元的改造资金,却也能打开欧盟市场的大门!
经过两年的改造,扬子江的固体制剂生产车间顺利通过欧盟GMP认证。2012年,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的80万粒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正式发往德国。这也意味着,以原创药为主、对药品准入向来苛刻的欧盟市场,终于被扬子江撬动了大门。
质量是立足海外市场的保障,也是本土市场的根本。从建厂起,徐镜人对质量狠抓,绝不马虎。他曾在1989年斥资40多万购进了日本岛津的高效液相仪,在当时属于巨额投资。有人不解,但徐镜人认为,质量不能马虎,必须用最好的仪器检测。
正是这种坚持,即使是2012年的毒胶囊事件也未对扬子江药业造成一丝伤害。
扬子江药业的质量文化标语广为人知,“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我们打倒,唯有质量”“为父母制药,为亲人制药”。徐镜人说,中国消费者抢购外国产品就是因为其质量好、品质好、价格低。扬子江要做的,就是保证产品质量,保证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这个最大的民生。
三不原则
徐镜人有“三不”原则:不搞兼并联合、不盲目上市、不搞自己不熟悉的产业。
在如今的企业中,不搞兼并联合的企业手指头都数的过来,而扬子江药业就是其中之一。徐镜人他的说法是: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几件事?做成功一件就不容易了。
房地产黄金时代,也有人却徐镜人搞房地产,他却以“不熟悉”为由拒绝了。他坚持自己跌说法,将医药行业搞好就行。看准了一个目标就要走到底。
在传统行业遭受冲击的今天,扬子江依旧能够2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,集团2017年累计实现产值703.32亿元、销售700.88亿元,产、销、利税均比上年增长18%以上。
但是未来的接班人、创二代徐浩宇看法不同,“现在比的是实力、思维和资本。对于资本市场,小型企业一定要尽快进入。”2015年,徐浩宇自创企业登陆新三板。对于扬子江药业而言,是继续坚持徐镜人的“三不原则”还是突破传统走向上市,交叉路口上,前途未可知。
精彩推荐>>>
3、为什么98%的顾客不进你的店?教你10招吸引客流,多赚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