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以说,在餐饮这个领域,刘京京算得上奇葩。
她开过茶餐厅,饭店,网吧,画廊,理发店,台球厅,精品店,反正只有你想不到的,没有她不干的,而且从来没停止过瞎折腾,简直像是个跨界狂魔!
最牛逼的时候,从清华东门成府路到五道口,不足200米的距离就有刘京京开的十几家店,而且全都经营得有声有色。
然而,刘京京天生是个不安分的人,再后来,她创办了嘉和一品,在粥这个细分品类里,十分霸气的成为了行业里的寡头,还顺势开出了160多家分店,年入5个亿。
不得不说,刘京京这种战斗力,是极其碉堡的。但外人往往只知道她是一个把几块钱的粥卖成5个亿大生意的女企业家,却不知道她究竟有多少睡不着觉的夜晚。
一上大学就开始创业
四年开了八家礼品店
1992年夏天,刚参加完高考的刘京京就跑到了舅舅的画廊里卖起了油画,常常是早出晚归,从早忙到晚,虽然辛苦,但刘京京第一次觉得,当个画廊妹好酷,创业也好酷。
没多久,刘京京就拿到了首经贸企业管理系的录取通知书,她只得依依不舍的离开画廊,虽然回归了学生生活,但刘京京想要的创业的想法却越来越强烈。
是什么样的人,就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,刘京京天生是个不安分的创业者,她准备用自己积攒下来的压岁钱和打工的收入在学校旁边开个花店,加上自己的生活费,2000多块钱,刚刚够交加盟费和租金。
虽然店面盘下来了,但白天总不能逃课做生意吧,于是刘京京就把学校小卖铺的店员给请了过来看店,白天店员在花店里盯着,下课后刘京京再去接班,虽然小花店只有两平米,但刘京京觉得,内心里膨胀起来的满足感,区区两平米的花店已经装不下了。
一个学期后,小花店的生意越来越火爆,但刘京京已经不在满足于花店了,很快她又看准了一个风口,那时候礼品店正在慢慢崛起,那时候她每天下课就不见了踪影,直到晚上宿舍熄灯前才精疲力尽的爬回宿舍,忙得没时间参加任何同学聚会和学校活动。
当时为了签下一个月租9万的精品专卖柜合同,刘京京甚至和父亲翻了脸,家人觉得她不务正业,学生只要学好习就好了,创什么业,搞什么飞机大炮。为此父亲甚至放了狠话,“你要是敢签这合同,我就不认你这女儿。”因为这事,刘京京和父亲半年没说过话。
背着父亲,刘京京还是把合同签成了,专卖柜开业那天,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,大家都在议论,说这是哪家大集团开的专卖店?刘京京躲在人群里偷笑,因为谁也想不到,人头攒动的专卖柜背后的老板,其实是一个才上大三的女学生!
毕业那年,刘京京已经是八家礼品店的老板了,其中一家精品店的营业额比西单购物中心礼品区的流水还多。
辞掉高薪工作去创业
结果差点被非典搞破产
毕业后,不安分的刘京京一改从前无所畏惧的状态,转身去了大集团虚心学习起来,她觉得自己始终不够成熟,而大集团的规范化管理,一定是自己未来最需要的。
后来通过父亲的关系,刘京京去了一家国企做期货员助理,工作很轻松,只要按照指令填写单据,买入或者卖出,不需要判断,只要能听懂话就可以了。但这不是刘京京想要的,所以在入职不到一个月,她就敲开了董事长办公室的门,直言道:“我想去基金部工作,可以不要工资,干什么都行。”
以这样的代价,刘京京得到了在全国最棒的期货交易员身边工作的机会。每天,她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,先打扫卫生,然后给大家打好水。在交易收盘后,再帮首席交易员王跃文整理数据,做分析报表。
那些日子,刘京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、搜寻着做出判断的规律。王跃文看她这么用功,也经常会不厌其烦给刘京京讲解、分析,如何捕捉隐形的趋势。不到半年,刘京京的模拟账户里就已经挣了不少钱。
后来,刘京京因为在实战中持续保持盈利的业绩,被破格批准成为了一名名正言顺的交易员,这让她成为全国第一个女性期货基金操盘手。三年的操盘经验,让刘京京变得波澜不惊,冷静面对人生所有的挫折与惊喜。
那几年,刘京京上班做期货,下班经营礼品店,到了2003年,一条街上不足200米的距离内,就有她开的十几家店,那个时候的刘京京意气风发,谁知很快她就被一场天灾搅得人仰马翻。
非典轰轰烈烈地袭来了。
一下子,北京市所有人员聚集的场所全部歇业。电视里天天播报着死亡人数在不断增加,没有人知道灾难什么时间可以过去,刘京京也无法预测自己所有的门店什么时候才能恢复营业。
本来刚刚投资了几家新店,几乎用光了所有积蓄,本来做着新店开业后每天都会有更多流水进账的美梦,结果因为猝不及防的停业,一下破碎了!
在这期间,家人建议刘京京把员工遣散得了,毕竟谁也不知道非典会持续多长时间,十几家店的资金借贷时间太长,压力太大了。
面对几百个员工每天的吃住开销和店租,刘京京觉得,不能让这么多员工四散,去面临死亡的威胁。她每天都在算,这剩下的寥寥无几的钱,还够员工们几天的伙食费。
后来,终于撑不住了,无奈之下,刘京京向别人以10%的月息借了一笔钱,每天一日三餐给员工吃着可口的饭菜,组织他们在店里看书、培训、做游戏。到发薪的日子,依旧一分钱不差地给大家发工资,让他们能安心待在店里,避免离开而增加被传染的机会。除了这些,刘京京把供货商的款也一天不差地结清了,他们大多都是背井离乡在北京生活,老家还有一屋老小盼着用钱。
刘京京觉得,就算这次把钱都赔光了,一切也都可以从头再来。
把一碗几块钱的粥
做成了5个亿的大生意
非典过去后,店买开始恢复营业,顾客也越来越多,可刘京京再也没有了原来的兴奋。她觉得这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路子不是该继续走下去的路。一定要聚焦,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!
刘京京觉得,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,生活节奏的加快,面对百姓的餐饮市场一定会越来越红火。而且,经过了非典的洗礼,人们一定会更重视营养和健康。
想到这,刘京京觉得应该开一家以健康养生为特色,且大家都能吃的起的餐厅,在这种想法影响之下,刘京京创立了以粥为特色的嘉和一品。
嘉和一品和其他餐饮品牌一个本质的区别是,在品牌创建之初,嘉和一品就被定位成必须可以不断复制,目的就是为了做到“百店一味”。然而中餐厅做品牌、做连锁最大的困难正是在于对厨师的依赖性太大,经不同人做出来的菜,很难做到口味统一。
在传统的中餐连锁模式中,通常是一家店成功了,再开分店,再发展到加盟店,这很可能会遇到厨师水平参差等各种问题,导致顾客的体验有不同,这不仅不是对品牌的助益,甚至可能是一种伤害。
所以刘京京坚持认为,要实现真正的品牌化,就是要让顾客走进每一家店,都有一致的体验。唯一的出路就是标准化。于是她带领着嘉和一品团队开始了漫长的摸索。
虽然是自己做老板,但一直以来,刘京京遇到新项目都会写一个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,哪怕没有人看,她也要自己写,自己看:“把最坏的情况我分析到,如果最坏的情况我能够承受,我就要全力以赴的去做,大刀阔斧的去做。”
2006年,在嘉和一品仅有6家店的时候,刘京京便开始着手打造中央厨房和集中配送。这从常识上来说,是不符合餐饮规律的。想建立中央厨房,通常需要达到12家分店左右,才足以支撑一个中央厨房的开销。但刘京京力排众议,坚持做下去。不出所料的,嘉和一品的财务报表在第一个月就直接变成了负数。
“光人力就多出54个人,还不算这个中央厨房的场租和设备投入、物流费用。但是我觉得,如果我做品牌,这是必经之路。”
建中央厨房这事,在当时是没有先例可循的,也完全没有经验,刘京京的尝试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,实在没办法,刘京京就去国外学习,嘉和首代中央厨房做出来之后,刘京京却对行业采取了开放的态度,所有人都可以来参观。
后来,嘉和一品火了,很快,要求加盟的人在嘉和一品的门口排起了队,但刘京京不同意贸然走加盟路线。加盟虽然发展快,但是在总部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管理之前,加盟店品质很难控制,弄不好会对品牌造成致命的打击。
因为拒绝加盟,还引发了一次模仿者高薪挖角造成的跳槽风波,一位大师傅带着所有的徒弟离开了嘉和一品,发薪当日,七八家店的粥档员工不见了。
刘京京一下子蒙了,关键时刻所有干部主动请缨,全员补充到粥档一线,因为之前有过标准化操作培训,经过连夜强化后,全部店面第二天正常开业,没有收到一起顾客投诉。
刘京京对员工好,是真的好,13年前创立嘉和一品时,刘京京就有一个愿望,希望它能给顾客和员工带来家的温暖和安心。
为了实现这个愿望,刘京京一直在努力,每年嘉和一品会组织优秀员工国内、国外旅游,放松身心。除了给予员工各种完善的福利待遇,还经常开展爱心小屋、亲子活动等方式外,还通过评选“嘉和英雄”,激励员工进步,只要做得好不管是多细小的事都会奖励。
在嘉和一品,能找到很多10年以上的老员工,还有员工是一家四口都在嘉和。看着越来越多的员工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和事业,刘京京感到特别欣慰。
如今,嘉和一品已经扩张为拥有160多家门店的餐饮连锁品牌,年收入超过5个亿,刘京京说,她现在感觉越来越轻松,因为在迅速扩张的背后,有一群嘉和人在支持她,她不觉得累,她很快乐。
相关精彩阅读>>>